欢迎访问中南医学期刊社系列期刊网站!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扩展期刊

湖北医学精品期刊

湖北省医学优秀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药学会系列期刊

百度学术索引期刊

首页 在线期刊 2025年 第34卷,第1期 详情

近10年中医药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思考

更新时间:2025年01月25日阅读:493次 下载:69次 下载 手机版

作者: 王家莹 1, 2, 3 赵翼 3 段茹 3 刘金婷 4 吴云 3 张继胜 5 项雪梅 6 顾逸飞 7 田雨 3 曹雅雯 1 李彬 1 王贤良 1 毛静远 1

作者单位: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心血管内科(天津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3.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江苏无锡 214023) 4. 武警后勤学院中医学院(天津 300162) 5. 苏北人民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江苏扬州 225000) 6. 南京医科大学无锡临床医学院(江苏无锡 214023) 7.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办公室(江苏苏州 215026)

关键词: 中医药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文献计量学 现状调查

DOI: 10.12173/j.issn.1005-0698.20241107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904055);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项目 -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传承创新团队 (ZYYCXTD-C-202203);无锡市卫健委中青年双百人才-拔尖人才(BJ2023025);无锡市中医药管理局一般项目(ZYYB04);无锡市人民医院雁阵人才(2024-YZ-HBDTR-WJY-2024)

引用格式: 王家莹,赵 翼,段 茹,刘金婷,吴 云,张继胜,项雪梅,顾逸飞,田 雨,曹雅雯,李 彬,王贤良,毛静远. 近10年中医药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思考[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25, 34(1): 57-68. DOI: 10.12173/j.issn.1005-0698.202411076.

WANG Jiaying, ZHAO Yi, DUAN Ru, LIU Jingting, WU Yun, ZHANG Jisheng, XIANG Xuemei, GU Yifei, TIAN Yu, CAO Yawen, LI Bin, WANG Xianliang, MAO Jingyuan.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 in the past decade[J]. Yaowu Liuxingbingxue Zazhi, 2025, 34(1): 57-68.DOI: 10.12173/j.issn.1005-0698.202411076.[Article in Chinese]

摘要| Abstract

目的  了解近10年中医药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发表情况。

方法  检索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PubMed、 Web of Knowledge、CNKI、SinoMed、WanFang Data、VIP数据库及Cochrane Register、PROSPERO注册平台,纳入2015年1月—2024年12月发表的中医药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筛选文献并对机构、国家、期刊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清洗后,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趋势、高频病种、高频期刊、高频院校及高被引文献等。

结果  纳入文献11 174篇,涉及作者56 656人次,来源于44个国家的1 422个机构,涉及1 300种期刊及1 070个病种。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机构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954篇)、广州中医药大学(928篇)、中国中医科学院(537篇)、天津中医药大学(460篇)和成都中医药大学(393篇);国外院校发文量较大者集中于韩国、伊朗和澳大利亚。发文量最大的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分别为《中医临床研究》(332篇)和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311篇)。单人成文有282篇涉及271位作者。单篇文献最高被引323次。研究数量前3位的病种为糖尿病(267篇,2.39%)、心绞痛(214 篇,1.92%)和骨关节炎(210篇,1.88%)。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灸(1  265篇,11.32%)、耳穴疗法(101篇,0.90%)和太极拳(98篇,0.88%)等报道最多;单一药物干预方面,雷公藤片(76篇,0.68%)和丹红注射液(54篇,0.48%)的研究量较大。

结论  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广泛,发表文献保持增长态势,目前已涌现出一批活跃的学术团队、机构和期刊。近10年中文中医药类系统评价 /Meta分析在糖尿病、心绞痛和骨关节炎等慢性病领域证据较多,英文对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研究报道较多,也出现了一些高被引文献,但仍存在研究透明度和方法学标准化等问题,今后可建立透明化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循证研究的可靠性、准确性和传播力。

全文| Full-text

1998年循证医学被引入中医药领域,成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分支之一[1]。经过近26年的发展,循证医学与中医药融合良好,初步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证据体系,形成了“临床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循证指南”的循证证据生态链[2]。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中对中医药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法[3],既是对原始临床研究的汇总,也是二次研究构成循证指南证据体的基础[4],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调查中医药类SR/Meta分析的发表现状能反映SR/Meta分析方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融合情况,更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已有研究对2015年前发表的中医药类SR进行过现状调查[3]和引证分析[5],但未见近10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6-7],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并对比2015年之前的研究结果,分析近10年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为SR或Meta分析;②文献内容为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包括中医药药物疗法(如中草药、中成药、中医复方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如针灸、太极拳等)、证型研究等。

排除标准:会议论文、重复发表的文献、非中英文的文献、无全文的文献、再评价的研究、单纯质量评价的研究、SR方案。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PubMed、Web of Knowledge、CNKI、SinoMed、WanFang Data、VIP数据库及Cochrane Register、PROSPERO注册平台,纳入2015年1月—2024年12月发表的中医药类SR/Meta分析文献。检索策略采取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并手动追踪文献的参考文献、会议专题报道的全文、灰色文献等。中文检索词包括:系统评价、系统综述、Meta、中医;英文检索词包括:systematic review、review、systematic、meta analysis、meta analyses、Chinese medicine。以PubMed数据库为例,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 框图1 PubMed检索策略
    Box 1.Search strategy in PubMed

1.3 文献筛选流程

1.3.1 文献筛选培训

成立5人研究小组,组长对A、B两组4名研究者进行培训。随机选取50篇文献进行一致性筛选,使用SPSS 19软件计算Kappa值。如Kappa值<0.75,则进行再培训,直至一致性达到要求。A、B两组中3名研究者的Kappa值均大于0.75,余1名研究者为0.72,经培训后达到0.78。

1.3.2 文献筛选和管理

A组2名研究者使用NoteExpress软件管理中文文献,B组使用Endnote软件管理英文文献。2组分别进行合并、查重、筛选及全文复核,最后交叉核对结果。导出合并题录后对中英文重复收录进行查重剔除,遇有分歧由小组5人讨论后决定。

1.4 数据提取与清洗标化

1.4.1 数据提取与缺失值填补

将NoteExpress软件中的题录导出至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提取年代、标题、作者、机构、国家、期刊、语言等数据。A组研究者分别独立填补缺失值,B组研究者核对,不一致之处经5 人讨论后确定。

1.4.2 机构标化

提取文献的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仅保留一级单位,去除科室等二级单位。附属医院合并到所属大学/科学院,优先级为直属大学>非直属大学>直属学院>非直属学院。对于有多个名称的医院,选择统一名称。

1.4.3 期刊标化与评定标准

梳理期刊信息,使用CNKI的期刊导航查询结果进行统一命名,对英文缩略形式统一标化为英文全称。有中英文两种名称的期刊统一为英文名称。依据2024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目录、《2023—2026年度T1级和T2级中医药中文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对期刊进行评定。

1.4.4 病种提取和标化

提取每篇文献的病种或症状,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ICD-11)(如无,则采用ICD-10)编码进行标注,无法编码者由小组讨论决定。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R软件4.4.2进行数据正态性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统计发表年份、作者人数、来源期刊、第一完成机构、病种等频次和百分比。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文献364 624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11 174篇(见图1),其中中文文献8  584篇,占比76.82%,英文文献2 590篇,占比23.18%。中文文献数为英文文献的3.31倍。

  •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Figure 1.Literature screening process and results
    注:a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Cochrane Databaseof Systematic Reviews(n=995)、 PubMed(n=6 149)、Web of Knowledge(n=260 024)、CNKI(n=11 800)、SinoMed(n=17  922)、WanFang Data(n=52 152)、VIP(n=15 085);b所检索的其他途径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Cochrane Register

2.2 年度发表趋势与语言分布

2015—2024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发表数量总体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略有下降的趋势。2015—2019年的年度总发表数量从782篇增长到1 394篇,年均增长率约为15.4%。2019达峰值,相当于平均每天有3.8篇中医药类SR/Meta分析的文献发表。2020—2024年的年度总发表数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至2023年降至961篇,但2024年回升至1 164篇,同比增长21.1%。见图2。

  • 图2 2015—2024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发表数量的年度分布图
    Figure 2.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lated SR/Meta-analysis publications from 2015 to 2024

在发表语言方面,中文文献发表数量从2015年的665篇增长至2019年的1 059篇,增幅59.2%,此后2021—2024年呈逐年下降趋势。英文文献虽总量不及中文,但增长速率更快,从2015年的117篇增至2020年的404篇,增幅168.32%,虽2021—2023年下降较多,但2024年又回升至404篇,为近10年英文文献发表量最高。进一步分析中英文文献构成比发现,中文文献发表占比从2015年的85.04%降至2024年的65.38%,而英文文献占比从14.96%增至34.62%,特别是2020年和2024年英文数量增长明显,见图3。

  • 图3 2015—2024年中英文中医药类SR/Meta分析的年度构成比
    Figure 3.Annual composition ratio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lated SR /Meta-analy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2015 to 2024

整体上,中医药类SR/Meta分析文献的发表数量在2015—2019年快速增长,表明这一领域的研究活跃度和学术关注度显著提升。2020年后文献发表数量有所下降,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疫情期间研究方向的调整和发表主题优先级的偏移等。2024年文献发表数量回升,尤其是英文文献发表数量的显著增长,可进一步说明去除特殊因素后,中医药类SR/Meta分析研究依旧活跃,其认可度和跨语言传播力在不断提升。

2.3 纳入文献的期刊来源

纳入的11 174篇文献来源于1 300种期刊,其中中文期刊693种,英文期刊607种。发文量排名前50位的期刊合计发表5 683篇(50.86%),与其余1 250种期刊的发表量相当,显示中医药类SR/Meta分析研究可发表的期刊种类众多,已拓展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同时又呈现出期刊高度集中化,已涌现出一批在此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期刊。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期刊分别为《中医临床研究》(332篇)、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311篇)、《湖南中医杂志》(244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38篇)和Medicine (Baltimore)(215篇)。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中文期刊均为中医药类期刊,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英文期刊中有5本为补充替代医学杂志,余5本为综合类杂志,见表1。

  • 表格1 近10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中英文期刊
    Table 1.Top 10 Chinese and English journals for SR/Meta-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last 10 years

按照期刊级别分类,中文期刊中,双核心期刊发表1 635篇(14.63%),中文核心期刊发表223篇(2.00%),科技核心期刊发表3 227篇(28.88%),省级期刊发表3 499篇(31.31%);英文期刊中,SCI期刊发表1 954篇(17.49%),普刊发表646篇(5.69%)。中文T1级和T2级期刊分别发表680篇(6.09%)和1 574篇(14.09%)。可见高水平中英文期刊发表篇数相近,但在2种语种中的比例差异显著,78.36%(6 726/8 584)的中文文献集中于省级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高水平中文期刊的文献占比较少,而75.44%(1 954/2 590)的英文文献都集中发表在英文SCI期刊。

2.4 地域、机构和作者分布

11 174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单位来自44个国家的1 422个机构,其中155个机构既发表过中文文献,也发表过英文文献。99.98%(8 582/8 584)的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含港澳台地区)的866个机构,其余2篇分别来自韩国和英国。英文文献来源于44个国家的711个机构,但发表主力仍为中国(含港澳台地区)的452个机构,占比为81.85%(2 120/2 590),其余18.15%的英文文献由43个国家的259个机构发表,见图4。

  • 图4 近10年国外发表的中英文中医药类SR/Meta分析数量分布
    Figure 4.Publication distribution of SR/Meta-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past 10 years

除中国外,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韩国118篇、伊朗64篇、澳大利亚59篇、美国55篇和巴西31篇。其中韩国和伊朗发表文献的选题集中在中草药药理,其他4个国家以疗效评价为主,但干预措施侧重不同,中国发表研究的干预措施涵盖药物干预与非药物干预,病种广泛;澳大利亚主要集中在中草药与针灸,病种以神经精神类为主;美国和巴西主要集中在非药物干预,如针刺、推拿和太极等。

发文量排名前15位的机构全部为中医药大学,合计5 848篇,占总文献的52.34%,为其余1 407个机构发文量的总和。发文量排名前5 位的机构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954篇)、广州中医药大学(928篇)、中国中医科学院(537篇)、天津中医药大学(460篇)和成都中医药大学(393篇)。国内非中医类院校也较活跃,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发表151篇。可见中医药类SR/Meta分析领域的研究主力集中于中医药高等院校,发表数量占主导地位,这与其对循证医学的重视以及较早开展循证培训密切相关,也充分体现了这些机构在推动中医药类SR/Meta分析中的核心作用。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国外机构分别为Kyung Hee University(庆熙大学,23篇)、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MIT)(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15篇)、Korea Institute of Oriental Medicine (KIOM)(韩国韩医研究院,13篇)、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西悉尼大学,11篇)和Isfah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伊斯法罕医科大学,11篇),国外机构的参与表明中医药类SR/Meta分析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逐步提升,但整体贡献仍较小,未来需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研究的影响力,见表2。

  • 表格2 近10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国内外院校
    Table 2.Top 5 institutions in China and abroad that have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SR/Meta-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ast 10 years

11 174篇文献涉及作者56 656人次,正态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单篇作者数量呈右偏态分布(P <0.05),作者人数范围1~140人(四分位数为Q1=3,Q2=6,Q3=11),说明多数文献的作者数量相对较少,甚至存在单一作者成文。单人成文共计282篇涉及271位作者,其中263位作者单人成文1篇,6位作者单人成文2 篇,1位作者单人成文3篇(2篇2019年,1篇2020年),1位作者单人成文4篇(3篇2019年,1篇2022年)。

单人成文的篇数在不同年代存在一定的波动,2020年后开始逐渐下降。单人成文中96.81%是中文(274篇),3.19%是英文(8篇)。74.82%的单人成文论文发表于中文省级期刊,远高于整体文献中省级期刊的占比(31.31%)。相比之下,单人成文论文在中文双核心期刊(3.19% vs. 14.63%)以及英文SCI期刊(2.48% vs. 17.49%)的比例均明显低于整体水平,表明单人成文论文更多发表在较低级别的期刊,尤其是中文杂志。

制作SR/Meta分析的过程中要求严格的方法学规范,其中双人独立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评估是保证研究质量的核心步骤。单人成文的研究由于缺乏独立核对机制,可能导致筛选偏倚、数据提取错误以及主观判断过度影响结论,从而影响SR/Meta分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单人成文现象的存在,反映部分研究人员对质量控制的认识不足。未来,国内SR/Meta分析的研究者应加强方法学培训,推动多中心合作,提高研究的严谨性。同时,学术期刊也应强化审稿标准,避免接受单人成文的SR/Meta分析,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见图5。

  • 图5 近10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单人成文的篇数
    Figure 5.The number of single-auth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R/Meta-analysis published in the past ten years

2.5 纳入文献的研究病种

纳入的11 174篇文献中共涉及1 070种临床疾病,除了研究主题为中药药理(133篇)、中药安全性(57篇)、动物实验(39篇)等,剩余主要集中在干预措施的疗效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病种合计1 883篇,占所有文献的16.85%。在所有文献中,报道最多的疾病是糖尿病(267篇,2.39%),其次是心绞痛(214 篇,1.92%)和骨关节炎(210篇,1.88%)。

此外,中风后遗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和失眠障碍等疾病在文献中也有较高的关注度。进一步分析发现,中文文献更关注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骨关节疾病(骨关节炎)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失眠障碍),其中心绞痛占比最高。而在英文文献中,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和感染疾病研究较多,糖尿病依然是最高频疾病,但抑郁障碍、失眠障碍以及冠状病毒感染也占据较大比例。这一趋势反映出中文文献偏向于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英文文献对精神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中医循证证据更关注,可能与国内外对中医治疗的定位不同、关注的中医药治疗优势领域不同有关,见表3。

  • 表格3 2015—2024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报道的高频病种分布
    Table 3.The distribution of high-frequency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R/Meta-analysis from 2015 to 2024

进一步分析年度发表趋势,糖尿病研究持续活跃并呈增长趋势,2021年(46篇)和2022 年(54篇)达到峰值,心绞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失眠障碍研究数量较稳定,糖尿病小血管病变和非小细胞肺癌研究在2019—2020年达到高峰而后下降,缺血性脑卒中和中风后遗症研究在2015—2019年持续增长,2021年后骤减,总体反映出中医药治疗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的证据较多,部分病种的研究量在2021年后出现下降,可能与临床试验饱和度及研究方向的转移有关,见图6。

  • 图6 2015—2024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中10个高频疾病发表量的年代趋势图
    Figure 6.Dendrochronological trends of 10 high-frequency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R/Meta-analysis from 2015 to 2024

2.6 干预措施

发表的11 174篇研究中干预性SR/Meta分析数量最多,此外还包括诊断性SR/Meta分析、预后或相关性SR/Meta分析、动物实验的SR/Meta分析。干预措施种类繁多,可分为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和药物与非药物联合疗法,非药物干预措施的研究量远高于药物干预措施和联合疗法,其中针灸(包括艾灸、电针、普通针刺等各种针刺方法)的使用频率最高,达1 265次,占总文献数的11.32%,耳穴疗法(0.90%)和太极拳(0.88%)次之。药物疗法包括中药单体、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成药等,中药复方和中成药的数量最多,分别为2 979次和2 883次,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药物疗法中包括8个中成药,其中发表数量最多为雷公藤片(76篇,0.68%)和丹红注射液(54篇,0.48%),以及补阳还五汤(48篇,0.43%)、血府逐瘀汤(45篇,0.40%)2个中药复方。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不仅重视传统的干预措施,也逐步关注其现代化与标准化,尤其是针灸和中药注射液的循证证据正在逐渐增多,见表4。

  • 表格4 2015—2024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报道最多的10种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
    Table 4.The top 10 most reported pharmacolo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R/Meta-analysis from 2015 to 2024

2.7 引证分析

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文献均为2020年前发表,其中9篇为英文文献,1篇为中文文献,主要聚焦于中药、针灸、筋膜触发点干预、癌痛管理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主题,发表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JAMA Oncology、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等高影响力期刊,表明中医药类SR/Meta分析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见表5。在中药研究方面,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压的SR/Meta分析(323次被引)居于首位,姜黄素治疗关节炎(228次被引)及川芎的SR/Meta分析(211次被引)也获得较高关注,反映出中药单体及单味中药的现代医学应用价值。在针灸疗法研究中,针灸与穴位按压缓解癌痛的SR/Meta分析(230次被引)以及干针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的SR/Meta分析(179次被引)引用较多,显示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具有较高国际认可度。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SR/Meta分析(157次被引)展示了中医药在防治新发传染病中的潜在价值。整体上,中医药类SR/Meta分析的高被引研究涵盖了代谢疾病、疼痛管理、感染性疾病及中药成分功效等多个领域。

  • 表格5 2015—2024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领域被引量排名前10位的文献
    Table 5.The top 10 most cited papers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R/Meta-analysis from 2015 to 2024

以上结果提示,文献的引用率可能受到年代、期刊级别和语言的影响。早期发表的研究由于其较长的传播时间而积累了更高的引用量;而英文文献的引用量普遍高于中文文献,且发表在高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文献通常具有更高的引用量,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国际学术传播的广泛性密切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结合系统综述和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回顾了近10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的现状,结果显示中医药类SR/Meta分析领域表现出空前的活跃,反映循证医学与中医药的良好融合和快速发展。与既往研究中2015年之前的情况[3]相比,呈现出以下趋势与问题。

3.1 近10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的发展与趋势

近10年中医药类SR数量持续增长且速度加快,2017年中文证据显著提速,2018年英文增长提速。目前发表总量为前19年总和的4.54倍,平均每天有3.06篇中医药类SR/Meta分析发表。随着未来SR/Meta分析自动化和智能化探索的推进,不难预计其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18-19]。英文文献来源国家数量较2015年之前成倍增加,表明国内外合作更加广泛。中英文文献比例从4 ∶  1缩减至3.3 ∶ 1,2020年英文文献量超2016年和2017年的总和,高被引文献中9篇文献为英文,均表明英文中医药类SR/Meta分析数量增长更快,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推广度提升。本研究关注了发表地区、机构、团队和重要作者,结果显示中医类院校是研究主力,各校发文量较2015年前大幅增加,反映出SR/Meta分析方法在中医类院校的普及。

3.2 近10年中医药类SR/Meta分析的问题与思考

单人成文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相比2015年前有所减少,但SR应由至少两位研究者共同参与,单人完成易导致主观偏倚,缺乏严谨性。此外,许多文献的PICO不明确,疾病诊断标准缺乏,干预措施范围过大且亚组分析不足,导致临床异质性显著。结局指标选择混乱,未重视核心结局指标或临床关心的问题。重复选题但又结果不一,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两篇SR/Meta分析[20-21]纳入研究无一重合,用证者需重新整合两篇结论,加剧了用证困难,亟需提高其透明度和标准化[22]。

目前中文中医药类SR/Meta分析最关注的是中药疗效问题,其涉及病种基本涵盖了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英文中医药类SR/Meta分析也由早期关注安全性转向疗效。中文SR/Meta分析虽然数量增加,但被广泛引证、转化为指南的依然不多。提高SR/Meta分析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才能让“大量生产的证据”转变为有价值的证据,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刘建平教授总结的“四多”“四少”现象中提到二次研究数量多,对开展后续原始研究的实质性建议少,可见研究数量与质量之间的仍不匹配。研究者对研究的设计,实施与报告质量把控不严,证据生产环节的种种不足导致在后续证据综合与转化的过程中无法形成高质量的中医药疗效证据链[23],可见生产环节的透明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循证中医药研究:北京宣言》[24]发出的4点倡议,包括:①做临床需要的研究;②做科学规范的研究;③做透明可用的研究;④ 做高效转化的研究,提出了“基于临床需求-明确研究问题-完善顶层设计-透明研究过程-促进证据转化”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全流程,为提高研究质量、提升研究价值及避免研究浪费明确了具体方向[25]。针对中医药类SR/Meta分析无序增长的现状,可利用注册监管和适用性评估等方法引导其按需增长,避免为发表而发表,真正实现可循环的证据生态。

本研究尚存一定的局限性:①未检索日语和韩语数据库,相关文献未纳入;②中文题录无引文信息,无法进行共被引分析;③由于篇幅限制,未深入挖掘干预措施细分的研究热点,由于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偏倚。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挖掘相关数据。

综上,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系统调查了2015—2024年的中医药类SR/Meta分析,整体发展迅速,并仍然保持增长态势,目前已涌现出一批活跃的学术团队、机构和期刊。近10年中文中医药类SR/Meta分析在糖尿病、心绞痛和骨关节炎等慢性病领域证据较多,英文对针灸等非药物疗法报道更多,也出现了一些高被引文献。但目前研究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在方法学质量方面。单一作者的现象、透明度不足以及不同研究质量的结果不一致性,突显了方法学标准化和透明化的必要性,今后可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循证研究的可信度、准确度和传播力。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研究不存在任何经济或非经济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李幼平, 李静, 孙鑫, 等. 循证医学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献给中国循证医学20周年[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6, 16(1): 2-6. [Li YP, Li J, Sun X, et al.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China: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16, 16(1): 2-6.] DOI: 10.7507/1672-2531.20160002.

2.Tian G, Zhao C, Zhang X, et al. Evidence-ba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two decades of development, its impact, and breakthrough[J]. J Evid Based Med, 2021, 14(1): 65-74. DOI: 10.1111/jebm.12420.

3.王家莹, 王俊峰, 承诗琪, 等. 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19年发展及现状分析[J]. 中医杂志, 2017, 58(11): 919-925. [Wang JY, Wang JF, Cheng SQ, et al. Analysis of 19 years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58(11): 919-925.] DOI: 10.13288/j.11-2166/r.2017.11.006.

4.陈耀龙, 孙雅佳, 罗旭飞, 等. 循证医学的核心方法与主要模型[J]. 协和医学杂志, 2023, 14(1): 1-8. [Chen YL, Sun YJ, Luo XF, et al. The core methods and key models in evidence-based medicine[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3, 14(1): 1-8.] DOI: 10.12290/xhyxzz.2022-0686.

5.王家莹, 田贵华, 张莉, 等. 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引证现状调查[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2(1): 48-54. [Wang JY, Tian GH, Zhang L, et al. Survey of citation situation about 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2016, 42(1): 48-54.] DOI: 10.13885/j.issn.1000-2812.2016.01.009.

6.蔡祎晴, 金信妍, 刘雪寒, 等. 系统评价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8): 3521-3524. [Cai YQ, Jin XY, Liu XH, et 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ystematic reviews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3, 38(8): 3521-352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XYY202308002.htm.

7.李雨芯, 熊俊, 张政, 等. 中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PRISMA-CHM)解读[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3, 23(11): 1351-1359. [Li YX, Xiong J, Zhang Z, et 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ISMA extension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view (PRISMA CHM)[J].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23, 23(11): 1351-1359.] DOI: 10.7507/1672-2531.202303057.

8.Lan J, Zhao Y, Dong F, 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berbe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hyperlipemia and hypertension[J]. J Ethnopharmacol, 2015, 161: 69-81. DOI: 10.1016/j.jep.2014.09.049.

9.Yuan QL, Guo TM, Liu L,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neck pain and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5, 10(2): e0117146. DOI: 10.1371/journal.pone.0117146.

10.He Y, Guo X, May BH, et al. Clinical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acupressure with improved cancer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AMA Oncol, 2020, 6(2): 271-278. DOI: 10.1001/jamaoncol.2019.5233.

11.Daily JW, Yang M, Park S. Efficacy of turmeric extracts and curcumin for alleviating the symptoms of joint 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J Med Food, 2016, 19(8): 717-729. DOI: 10.1089/jmf.2016.3705.

12.Chen Z, Zhang C, Gao F,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rhizome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Chuanxiong)[J]. Food Chem Toxicol, 2018, 119: 309-325. DOI: 10.1016/j.fct.2018.02.050.

13.Liu L, Huang QM, Liu QG, et al. Effectiveness of dry needling for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associated with neck and shoulder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5, 96(5): 944-955. DOI: 10.1016/j.apmr.2014.12.015.

14.Zhang M, Wang J, Zhu L, et al.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Rutacea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ts traditional uses, 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pharmacokinetics, and toxicology[J]. Int J Mol Sci, 2017, 18(10): 2172. DOI: 10.3390/ijms18102172.

15.Liu M, Gao Y, Yuan 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harmacol Res, 2020, 158: 104896. DOI: 10.1016/j.phrs.2020.104896.

16.Yuan B, Yang R, Ma Y,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ctive saikosaponins and extracts isolated from Radix Bupleuri and their applications[J]. Pharm Biol, 2017, 55(1): 620-635. DOI: 10.1080/13880209.2016.1262433.

17.罗辉, 王琦. 中医体质类型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4): 325-334. [Luo H, Wang Q. Correlation between TCM constitutio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9(4): 325-33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16.04.012.

18.Khalil H, Ameen D, Zarnegar A. Tools to support the automation of systematic reviews: a scoping review[J]. J Clin Epidemiol, 2022, 144: 22-42. DOI: 10.1016/j.jclinepi.2021.12.005.

19.季昭臣, 杨丰文, 胡海殷, 等. 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证据库的构建[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 20(1): 98-101. [Ji ZC, Yang FW, Hu HY, et al.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 data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20, 20(1): 98-101.] DOI: 10.7507/1672-2531.201909017.

20.刘帅, 牛珩, 张金国. 黄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药房, 2015, 26(36): 5113-5116. [Liu S, Niu H, Zhang JG. Meta-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stragali Radix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trimetazi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iral myocarditis[J]. China Pharmacy, 2015, 26(36): 5113-5116.] DOI: 10.6039/i.issn.1001-0408.2015.27.26.

21.周梦桥, 唐其柱. 黄芪注射液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 5(5): 449-452. [Zhou MQ, Tang QZ. Meta-analysis on curative effect of Huangqi injection on adult viral myocarditis[J].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013, 5(5): 449-452.] DOI: 10.3969/j.1674-4055.2013.05.04.

22.赵芳芳, 蒋跃绒, 刘建平, 等. 中医药系统评价文献检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42(8): 1009-1013. [Zhao FF, JiangYR, Liu JP, et al.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literature search in systematic review of Chinese medicin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2, 42(8): 1009-1013. ] DOI: 10.7661/j.cjim.20220411.044.

23.廖星, 景城阳, 刘建平, 等. 从蹒跚学步到行稳致远: 中医药循证医学近30年发展概况[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44(10): 1157-1166. [Liao X, Jing CY, Liu JP, et al. From toddling to striding: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last 30 years[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4, 44(10): 1157-1166.] DOI: 10.7661/j.cjim.20240905.215.

24.张俊华, 李幼平, 张伯礼, 等. 循证中医药研究: 北京宣言 [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 20(8): 869-870. [Zhang JH, Li YP, Zhang BL, et al. Evidence-ba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Beijing declar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20, 20(8): 869-870.] DOI: 10.7507/1672-2531.202003049.

25.王东军, 李慧颖, 田之魁, 等. 国内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方法学质量系统评价[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23(12): 4735-4743. [Wang DJ, Li HY, Tian ZK,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n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domest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cology guidelines and expert consensus[J].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23(12): 4735-4743.] DOI: 10.11842/wst.20210326015.